著作出版/Publishing works

《文明经典》
日期:2023-10-11 11:45来源: 作者: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通识核心课程“文明经典”教材出版



    由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文明经典”课程组编撰的《文明经典一》《文明经典二》近期出版,作为学校通识核心课程“文明经典系列A”“文明经典系列B”的配套教材,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文明传承  文明交流  文明互鉴”



 

 

4914343F8B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本科教育工程】

    大学的教育职能,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兴衰紧密联系。综观世界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除了注重专业训练外,都要通过文明传统教育,培养员工远大的志向、正确的国家认同和文明意识,它构成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抱负与卓越意识的坚实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纷纷开始注重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bat365中文官方网站202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设“文明经典”人文通识核心课程,每年覆盖约6500名大一全体新生,实现了通识教育从1.0阶段的分布式选修课程,向2.0阶段的共同必修课程的转变。这是学校推进《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这一开创性工程,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掘基础文科对于员工成才的重要意义,以经典阅读实施“文明传统”教育,致力于在专科学习之外,首先要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俗而言,课程设置的朴素初衷,是希望无论员工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员工,应该是有着基本文明自觉意识的“读书人”、“文化人”,既具备家国情怀,也拥有全球文明的历史视野。


1ADD6



(“经典导师”给课程组教师讲课)


    为统筹推进课程建设,学校在2021年6月成立由时任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董事长张宗益教授亲自负责的人文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举全校之力,协调各职能部门给予支持保障,营造文明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的教学与读书氛围。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全体教师,以服务全局、担当奉献为旗帜,成立课程组,采取集体研讨形式,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教师自身的全员通识、跨学科交流,确保按时顺利开课。


    在课程运行进入第三个学年之际,文明经典的教材付梓,体现了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的务实作风和高效率,也意味着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心血终于有了第一个可见的结晶,课程建设和课程运行都将进入一个更加稳健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61F7A



(教师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备课)


【经典阅读与通识写作】

    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设计了课前预读、读书报告、小班讨论和大班授课四个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全面强化过程和研讨,让员工真正“进入”和“感受”经典,提升文化内涵与思想格局,培养文献阅读、沟通交流、说理写作等多方面能力。每个学期AB课共有约70个教学大班行课,约210个小班开展1000多场讨论,而每个员工需要交5-6次读书报告,总数近4万篇。


    从实际效果来看,2022年6月本科生院对4096名员工的调查显示,课程总体正面肯定达到了79.84%,其中超过一半的员工认为,本课程中最能促进学习的是读书报告写作环节,写作能力得到了最大提升。为此,正式出版的《文明经典》教材除了经典讲读内容之外,还专门辟出一章,对经典阅读类读书报告的写作要领作出讲授、进行指导。


1BBE0



(员工在讨论班上发言)


“阅读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伟大著作(great books),一起去探索那些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会发人深省以至行之有效的文明的要素和原理。”


【编写体例与各章作者】

    《文明经典一》《文明经典二》都各自包含七章,结集了已成熟的六部经典讲读内容,以及一章通识写作指导。每一章涉及一部经典,体现文明自我更新演化线索中的一个主题。并且,为确保单元主题的明确和内在线索的连贯,每一章前都有“主题提示”和“内容引导”,章后有“结语”、“思考题”和“扩展阅读”建议等,以促进读者按照编写者梳理的线索和要义深入把握文本。


    每一章内容的撰写者都是来自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的教师,他们作为课程组的“经典导师”是研究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


    《文明经典一》各章内容的作者如下:第一章吴娇(《诗经》),第二章袁敏(《庄子》),第三章慕容浩(《史记》),第四章万曼璐(《世说新语》),第五章黄铭(《唐律疏议》),第六章秦峰(《传习录》),第七章石磊(通识写作)。


    《文明经典二》各章内容的作者如下:第一章何祥迪(《伊利亚特》),第二章潘亦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三章肖馨瑶(《哈姆雷特》),第四章谢利民(《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五章钟融冰(《社会契约论》),第六章沈秋(《论道德的谱系》),第七章石磊(通识写作)。


    从文明传统教育的高度,将习惯上已分属各学科的经典,放在一起按照内在线索进行串讲,开设大规模的核心课程,这在国内还属于较为新颖的尝试。一切新事物都有它的稚嫩之处,况且作者和编者的水平都极其有限,无论是经典选编还是要义讲读,一定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1D10B1FBA5

 

“这将是一趟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旅程,它会帮助我们不断拓展眼界,让每一个读者在与经典的遭遇中,都能找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历史坐标和价值经纬。”


【经典选编讲读的原则】

    作为“人文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了中西方文明的经典作为讲读文本。其秉持的基本原则在于认为,经典是历史的产物,要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历史治乱相仍,文明一直在不断自我更新和演化,沉淀流传下来的经典,恰恰体现着文明自我更新的成果和成就,由之可观及一时之文明气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视野,再去剖析呈现所选经典的重要义理、基本内容。具体而言:


    一是“以史为纲”刻画文明特质。即希望以历史演化为纵向贯穿线索,编选能体现中西文明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主要经典。所选文本尽量体现从古及今的阶段性,同时也力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制四个横向维度,体现一定的丰富性。


    二是“文明以止”呈现核心价值。经典虽然产生自特定的历史,但它又超越了历史,汇入到文明的深处,成为文明核心价值的体现。所选文本尤其重视反映在时代剧变、治乱更替之际,中西文明各自吸纳整合、自我更新的经验与成就。


    三是“把握大势”理解复兴逻辑。文明本身正如生命一样有其不断应对挑战、生长演化的过程。中华文明包容吸纳与多元一体的内在特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自我意识,在历史上不断应时而变、新之又新。因此,近代以来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古今中西”的历史处境中,开启的只是又一次复兴与更新的历史大机缘。


230C823CD8


    归根结底,编选和讲读文明经典,是由现代中国人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指引的。读者可以从变革与延续、危机与应对的历史辩证法中,看到文明生命体的自我更新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和中西对照线索中,揭示出中华文明的悠久生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每个人带着朴素的原初生命经验,与这些伟大的经典相遭遇,也就让“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整体与个人处境,发生了沟通或“短路”,去激发、寻求那些今天行之有效、给予我们启示和力量的生命原则,去不断校准我们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


    本教材的第一版中只各结集了六部经典的讲读内容,后续还会按照成熟一篇添加一篇的思路不断增补修订。希望在讲读的引导下,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阅读之“好”、经典之妙、思想视野之宽阔,而同时经典也会通过编者、作者、读者,通过每一个人的阅读和参与获得其绵延的生命力。道路一定会充满困难和晦涩,但读者和经典彼此成就的这样一次精神之旅,也一定值得期待!



 

 

14F49E151CFE



“它们并没有隐入历史烟尘,在经典阅读中,悠久的文明会与我们相互成就,而新之又新的中华文明,正是借助你我的前赴后继,再度焕发崭新磅礴的生命。”